刘若英用电影来告别。原著是她写的,她自己拍成电影。她要告别的非人,非事,非岁月,而是一团情结,只有她自己知道。
我只是想起来,以前看侯佩岑的综艺节目,陈升说刘若英这个普普通通的弟子忽然红了,变成影后,唱歌流行在大街小巷。
她就是风筝,所以他给她写了《风筝》,陈升摇头摆手。刘若英就说你明明可以收回线的啊!哭得稀里哗啦。
见清和小晓在北京的蜗居分割房的生涯,我写过。其实很多同行作家也写过。这样的北漂青年太多太平常了。一萬个这样的情侣里,修成正果的寥寥可数。回到家乡彻底投降,或者继续漂泊,大龄单身,或者终于有了首付,凑合过日子。或者各自分手,找个有房子的。
见清和小晓第一眼就相互喜欢上了,这就是真相,这也是答案。但他们没法在一起。那时候他们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早就在暗处写好的结局。
小晓一路恋爱,不断换男朋友,她的人生属于谈恋爱。她始于房子和归宿,她也以为自己在寻找饭票、归宿和房子。但实际上离了爱情,她过不下去。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努力扮演着世俗的角色,但是当爱情真正到来,洪水滔天,摧枯拉朽。爱情里面,有我们对自己真实的要求。
周冬雨选得好。她很像爱情小说的女主角,有个性,有脾气,绝不是按时上课下课写作业的好学生。巴掌脸,眼里都是喜怒哀乐在说话。井柏然的角色,演员也选得不错。从青涩,到中年,从备胎,到正牌男朋友,再到过客。见清的爸爸找了田壮壮来演,这个角色演得平实如常,自然深沉。
做菜,思念儿子,守着小地方的风雪和老房子,一个菜馆小人物,一个父亲。但到了念信的段落,就被电影的过度文艺腔口白给糟蹋了。
但是这个故事真的很平庸,发生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差不多。小镇青年,怀着梦幻,去大城市寻找爱情,寻找梦想。最大的优点,是前半部情节真实,那就是小镇青年多半都会梦幻碎,走向分手,走向闷睡,走向平庸的生活。
结果他们多年后,又在飞机上重逢,重逢又能怎么样?男的结婚生子,女的江湖飘零。
如果回到杂志岁月,编辑把刘若英的小说稿子交上来,只会被我放在中间靠后的位置。一本杂志最好的版面会留给最精彩绝伦,最催人泪下,最荡气回肠的稿子。要么开篇开场,要么末尾压轴。那些过得去的故事,填塞中间的页面版面。
爱情需要房子,需要工作,需要每个月的薪水。收了脾气,多了眼泪。这是平凡的小爱情。遇到大城市的时候,爱情就变小了。可是再小的爱情,也是属于两个人的传奇。
放在千千万万的爱情电影里,这部电影太普通。不过所有创作都是重复,所有的观看都是重温,一再慰藉我们的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