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自序读后感精选

作者:美文阅读网 时间:

三松堂自序读后感精选小故事_96趣味网 一个致力于资源整合的网站

  《三松堂自序》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软精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松堂自序》精选点评:

  ●存顺没宁。

  ●回不去的民国

  ●冯友兰故事集の既视感

  ●中国文化托命之人。

  ●大师真的有才华 很喜欢他讲的清华 联大的历史作者也是很诚实客观地写了自己 毛泽东也厉害,一句话看出他不老实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前半本写得很好,耕读传书之家,儒雅求学之人,可惜故事一转入解放后,文笔就急转直下,无法卒看,很明显是战战兢兢之状,如履薄冰,言语间诸多顾虑,屈膝卑颜,判若两人。慨叹。

  ●一部学者的成长史。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书;并分别阐释了蔡元培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序言中提出的该书的四大特 长: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同时,他认为胡适的 书,对于资料的真伪,文字的考证,占了很大篇幅,而对哲学家的思想则讲得不 够透,不够细。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近代化方面,胡适的创始之功, 是不可埋没的。 与胡适的《大纲》对比,他认为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 第一点是,向来的人都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 离坚白。”作者认为其实辩者之中分二派,一派主张“合同异”,一派主张“离 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第二点是,程颢和程颐两兄 弟的哲学思想历来被认为是完全一致的。

  ●三联这个版本的装潢是我的最爱,老先生的政见蛮有趣

  《三松堂自序》读后感(一):冯友兰自传

  这是冯友兰的自传。了解一个人的哲学观,最好也能了解一下这个人的生平。读了后才发现原来冯友兰当年级别很高啊,相当于中国学霸级别的人物,当过清华的校长。因为毕竟他是级别很高的人物,而且学术界人士地位比较超然,所以读他的自传,了解一下当时民国直到解放的那段历史,从他那个角度来看,真的还蛮有趣的。但之后的叙述XXXXXXX那段历史就很无趣了,甚至让我有些感慨,这自传都是80年代写就的了,仍然感觉那么XXXXX,情何以堪啊。

  《三松堂自序》读后感(二):《左传》写法

  章节安排颇有《左传》气味。以“修辞立其诚”与“有话则长”而判篇幅主题之侧重,也颇有意味。在“社会·民国时期”“哲学·三、四十年代””大学·八、九、十章“部分,学术自信、自得之心令人读之怡然,述及贞元六书部分,更有傲慢之态,迥异建国后章节气息。常有学者莽撞定论冯氏晚年为马列从者,绝对为愚钝无力分辨之徒。恰如《自序》”社会·建国后“部分,只叙述了自己的”后知后觉“,但字里行间并非惋惜,而是冷嘲其中;在”哲学·五十年代后“部分,则成了对”全局高压”下的“委屈”“自辩”,1957年的”抽象继承“之论,实为冯氏对马列与中国现实的隐晦批评。文中对当时马列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陈伯达极尽嘲讽,”逻辑是哲学的基础“,而陈伯达其人”逻辑相当混乱“。建国前之“上宾”“院士”,此后常有“良机”以表“不屑”,使人不由同情其际遇两殊。于此亦可见冯氏对毛第二阶段后思想(见《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七章)的究竟态度之一斑。综合全书,虽不乏有自辩之辞,亦不失为坦诚之心迹。2013.5.1

  《三松堂自序》读后感(三):三松堂笔记

  社会: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是官权与绅权的斗争,20年代是社会革命,是对绅权的革命 资料真伪并不能断定它本身的真伪,只断定它时代的先后 胡适: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时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 哲学: 中西――古今――社会类型 金岳霖:真际好比一哥电影片子,实际好比一个映出来的电影,电影片子已经包括了全部的电影,在放映的时候,这个片子才一步一步显现出来 大学: 蔡元培光风霁月的气象 学问这种东西很怪,你若是有所为而求它,大概是不能得到它。你若是无所为而求它,它倒是自己来了 当时有一个中心思想:大学的主要工作,是传授和研究学术 北大的历史任务,主要的是打破封建主义的锁链。清华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展望:我所能做的事就是把中国古典哲学中有永久价值的东西,阐发出来,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养料,看它是否可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来源

三松堂,燕南57号54号门前的猫燕南54号

  《三松堂自序》读后感(四):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