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是保姆

作者:Rg22 时间:

女同事们在一起聊天,也许聊的最多的是婆婆。东家的婆婆长了,西家的婆婆短了,谁家婆婆惯孙子了,谁家婆婆疼儿子了,谁家婆婆把媳妇当外人了等等。总之,十有八九都能挑出婆婆的N个不是。
我也是做了十几年媳妇的人了,也许是我和婆婆性格相近、兴趣相投的缘故,我们之间并无多大隔阂和摩擦。相反,十天半月见不到婆婆,还真有点想她。想婆婆无非就是想在一起唠唠嗑,家长里短议论一番,她把她遇见的不顺心或高兴的事情抖出来我听听,我把我遇到的不顺心或高兴的事情抖出来让她听听。彼此之间如此这般倾诉一番,心情也会舒畅很多,感情也会加深许多。
我周围的朋友中80后的小媳妇很多,偶尔也听她们抱怨婆婆。抱怨的内容无非就是婆婆太娇惯孩子,婆婆在经济上太抠门,婆婆对丈夫好对媳妇不顺眼,婆婆的生活习惯和她们差异太大,婆婆爱唠叨等等。实际上,把这些掰开揉碎细细思量,就不难看出,媳妇和婆婆之间在生活观念上存在很大差距,从内心也根本没有互相把对方当成自己家里的人看待。久而久之心生芥蒂,加上不能很好的沟通,所以会越来越生出许多抱怨来。我们这一代或之前的这些媳妇们,把侍奉公婆自然而然当成一种义务,而80后的小部分夫妻把侍奉公婆会当成一种奉献,觉得他们的付出似乎是额外对公婆的孝敬。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小夫妻都是公务员,收入也算颇丰,夫妻婚后和公婆生活在一起。公婆退休在家,所以从结婚后,公婆就很自然地承担起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小夫妻几乎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家里一切油盐酱醋都是公婆开支,小夫妻的收入全部用于他们自己穿衣消费,就连小孙子的衣服玩具,也似乎大部分是爷爷奶奶的任务。既是这样,我还常常听到这位小媳妇抱怨公婆,说公婆的退休金如何高,她们买房子公婆给的少了,那次下班婆婆和邻居闲聊没按时做饭等等。我听后很愕然,我不得而知那位婆婆怎样的想法,但我一个外人听到这样的话都难以理解,甚至有点气愤。过日子是两个人的事情,你们小夫妻的生活为何要公婆来打理?你们张口吃饭,想没想过碗里的那粒米是公婆的血汗钱买来的?他们的退休金再高,也是他们的付出所得,为何你要不劳而获?你们上班挣得钱老人并没有得到一分,为何公婆要按时给你们做好饭菜?假如有些老人真的经济很宽裕,如果他们心甘情愿为子女们付出,我也认为子女们要心存感激,而不是无尽头的索取和理所当然的接受。
人都是从小时候过来的,子女小的时候由父母辛苦带大,当子女一天天长大并成家立业的时候,不是去想着怎样孝敬老人和回报老人,而是想着父母应当给他们照顾孩子照顾生活。尤其是一部分媳妇们,天天把“这是你家的孙子,你不管谁管?”诸如此类的话挂在嘴边。我听到这些常常嗤之以鼻,你生的孩子,为何就成了某某家的孙子?难道不是你的儿子?你的儿子为何要公婆照顾?难道你生了一个儿子就已经功大无边?另外说说做丈夫的吧,往往不能很好的从中调解,更有甚者,媳妇的耳边风吹吹,就会站在媳妇的立场评判父母,可见“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样的谚语并不是凭空而来。
同样是带孩子做家务,对象不同,待遇、结果也许会有很大不同。如果媳妇的娘家妈帮忙带了孩子或做了家务,媳妇会千恩万谢,并以经济方面给予补偿。如果是婆婆做了,媳妇会觉得理所当然,也不会有感激的话或感谢的举动。或许有人会认为我的看法太片面了,其实,仔细想一想,在我们周围,这样的媳妇很多,只是身在其中觉察不到而已。这样的现象出现并不完全是媳妇的错,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很大部分上助长了这种不良习惯的蔓延。
经济是生活的基础,一个家庭的很大一部分矛盾,都是因经济而引起。我认为,如果公婆为自己照顾孩子或生活,子女们就应当给予经济回报。我这样说并不是把钱放在了第一位,而是体现劳动价值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钱。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为了拿孩子的钱,而是父母的付出能有所回报,这样在心理上才会觉得安慰和平衡。
父母对子女的所有付出都是一种爱的表现,那么,子女对父母应该回报怎样的爱呢?陪父母唠唠家常,陪父母散散心,陪父母买几件衣服,陪父母走访老朋友等等,这些细小的生活点滴都能温暖父母的心,而不是一味地把父母绑在锅台上。
一个家庭和睦不和睦,媳妇的作用不可忽视。能感知公婆喜愁冷暖、理解丈夫左右为难的媳妇,肯定会在家庭关系中巧妙迂回,恰当处理,就会少去很多误会和摩擦。这样公婆心里也舒坦,小夫妻心情也舒畅,日子也会变得更加惬意。
因此,我劝一些啃老族的小夫妻们,能自食其力就尽量自食其力。父母生育了你们,并不是你们一辈子的依赖,他们不是你们的保姆,而是你们应当去感激和回报的对象。


温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