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无巧

作者:未详  时间:

  上世纪20年代初,刘海粟一直侧重于油画教学,很少画国画,后在吴昌硕先生的鼓励下,才开始认真研习中国画。
  
  1924年,刘海粟创作了国画《言子墓》送去向吴昌硕先生请教。吴昌硕拿过画后,“眯起眼睛,将画从上到下看了几个来回”。刘海粟心下不安,懊悔不该将拙作拿来麻烦先生。没想到,吴昌硕看过画后,对刘海粟说:“很好,一点也不落俗套!”并题字云:“吴中文学传千古,海色天光拜墓门。云水高寒,天风瑟瑟,海粟画此,有神助也!”
  
  刘海粟见先生如此褒奖,更觉不安,便说:“我不会画国画,竹子的层次没有处理好。”
  
  吴昌硕说:“这张画好就好在你不会画!许多人画不好就因为太会画,总是套用陈法,熟到媚俗的程度。”
  
  太会画,反而沦为油滑,不会画,反而别出新意。

  人们在求学练艺的过程中,难免追求一些炫目华丽的技巧,殊不知,正是这些纷繁复杂、过多过度的技巧,层层包裹,淹没了精神、实质和内容。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还在于朴素自然、真情实感与鲜明独特。
  
  古往今来,凡有所造诣的大家,皆“由拙入工”,“由工返拙”,千锤百炼得其真髓,历尽沧桑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