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放牛时为了让牛走得更快,他使劲拉牛绳,还不时用树枝抽打牛背。可适得其反,牛更倔了,一步也不走。小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计可施。这时,一位中年人走过来,从孩子手中接过了牛绳,他放松了牛绳,把牛让到前面,轻轻拍了一下牛背,牛便听话地向前进。
我想,动物尚且希望得到尊重,更何况人类呢?
于是,泱泱中华酝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尊重”作为精髓之一代代传承。 “尊重人者,人亦尊之。”法国大文豪雨果也说过:“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从严格坚持礼拜到小心翼翼系领带等小事做起。”传统的东方与浪漫的西方,异曲同工碰撞出“尊重”的火花,可见其可贵之处。
从牙牙学语之日起,父母便教导我们:“要尊重长辈、父母与老师。”“尊重”便这样在我们脑海中形成最初朦胧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日益懂得尊重的必要性。
徐特立说过,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这就说明了不仅要“尊人”,而且要“尊己”。
有一位富商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摆地摊卖书,出于怜悯之心,他给了年轻人8美元就走了。岂料,一会儿富商折回来拿了两本书,说:“对不起,刚才我忘了拿书,你和我一样是商人!”简单的一句话,饱含尊重的力量,使年轻人原本打算乞讨的心得到了鼓励,他振作起来,自力更生,后来成了当地有名的书商。
若富商所说的话是尊人的表现,那年轻人恢复自尊自信则是出于尊己之心。尊重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致改变命运。因此,人生又怎么能失去它呢?
尊重,确实是一剂良药,以宽容的药引,配以高尚的水,用真诚之火慢慢熬成,将人际交往中的种种摩擦根除。没有了隔膜,我们彼此的距离拉近了。
var mediav_ad_pub = 'S25AJu_2095257';var mediav_ad_width = '600';var mediav_ad_height =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