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财富奥秘的亚当·斯密

作者: 时间:
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苏格兰的小镇柯卡尔迪有一家铁匠铺.五个健壮威猛的铁匠在这里干着制作铁钉的活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偶然路过这里,就被铁匠铺炉火熊熊、热气腾腾的情境吸引住了.那个长相清秀的孩子着迷似的看着五个铁匠的分工:第一个把铁丝抽出,第二个把铁丝拉直,第三个把铁丝断开,第四个把铁丝烧红,第五个则挥动铁锤,把烧红的铁丝打成铁钉.“叮当!叮当”的声响,灼热的红光,五条身强力壮的汉子,这些在小男孩眼里看来,是那么有趣.
    这个叫亚当·斯密的孩子当然没有想到,铁匠铺的景象在四十多年后会被他再现于惊世巨作《国富论》中.
    亚当·斯密于1723年6月生于英国柯卡尔迪,他是个遗腹子.父亲生前是军法官.斯密从小文静内向,喜欢思考,受到良好教育;后来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并赴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至1763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期间,写出了成名作《道德情操论》.书中,他运用比喻提出了“内在的人”的概念,提出了在“人人为自己”的利己活动背后,道德通过每人内在的良知而起着调节作用.此书一出版便引起轰动.亚当·斯密成了英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在海峡对岸的法国,他的书也同样畅销.斯密本人也因此当上了格拉斯哥大学的校长.
    亚当·斯密经过多年研究写出的《国富论》于1776年3月问世.该书第一章讲述劳动分工对生产发展的作用.文章生动地再现了斯密当年所见的铁匠铺场景.书中从生产铁钉的分工现象,统计出十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出铁钉四万八千枚,远远大于一人从头包到底的效益,指出了分工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斯密生活的年月,正值欧洲各国相继完成了农业革命,进入殖民地大扩张的时代.生产力迅速发展,财富不断增长,却没人提出适应这个时代的新的经济观念.当时,人们对经济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为财富的增长意味着获得更多的金银;以为世界的财富总数是一个恒量;以为一国财富的增多必然意味着另一国财富的减少,等等.
    《国富论》的出现对上述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该书是斯密花了十二年的时间阅读和思考的结果.斯密指出:金银不是财富增长的源泉,只有包含着人类劳动的商品才是财富的源泉;一国的富强也不意味着另一国的贫困.他还区别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总结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的观点,指出“人人为自己”的利己行为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产生了出乎意外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以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和一致,等等.
    《国富论》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这门学科.它的划时代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人们把它比喻为经济领域中的“牛顿定律”.《国富论》还总结了诸如货币、资本、价值、市场、公共财政等一整套概念和规则,这些经济学的原理从此影响了人类世界长达二百余年.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它的一些论点才为凯恩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所修正.
    该书第一版半年后便销售一空.但斯密并未以此为满足,而是不断补充和增订.当时他已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关长,工作变得非常繁忙.因此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来思考问题.
    据说有一次斯密去海关,守门的警卫对他行持枪礼致敬.他竟把手杖随手托起,也还之以持枪礼.那警卫大吃一惊,赶忙后退一步给他让路,没想到他也后退一步重复警卫的动作.警卫赶紧把他引入大楼.他也乖乖地紧跟警卫,迈着与警卫相同节奏的步伐走到了会议厅门口,警卫再次后退一步向他敬礼,他也后退一步向警卫敬礼.旁人看到这一幕大为惊奇,上前问斯密在干什么时,斯密这才如梦初醒.原来他如此投入地陷于沉思中,压根就没想到自己刚才的动作,如同演了一场滑稽戏.
    长期紧张的工作与思考损害了亚当·斯密的健康,他于1790年7月逝世.然而后人只要提起《国富论》,就会想起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