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那个响亮的名字

作者:h5GR 时间:

无论是抗击灾难,还是守卫安全,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太多太多的震撼,太多太多的感动,在国人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在人们的记忆中,2008年是那么的不同寻常:那场铁塔扭曲得像变形金刚的雪灾;那撕裂人心的大地震;那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所有这些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然而,有一个无比响亮的名字,却在心中永恒,那就是:中国军人!
在此,我们只采撷几个实例,以飨读者。

救灾期间,我团飞行2073架次

5月12日16时10分,我们受命紧急飞赴灾区勘察灾情,拍摄大量图片影像资料,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从12日到13日,我团先后6次派出24架直升机向震中汶川县映秀镇,以及汶川县城突进,但都因气候恶劣没能成功。
14日7时48分,我团两架直升机再次向映秀镇突击,有很多水电站的映秀镇到处是密如蛛网的高压电线,震后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很难找到一块可供着陆的开阔地。飞机在映秀镇上空盘旋50分钟后,终于着陆成功,将首批救灾物资送达震中,并抢运出17名危重伤员。
同日9时06分,3架飞机飞向汶川县城,他们历经超低空穿越高压电线等艰险,最终将飞机降落在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河滩上。至此,我团打通了通向所有受灾县城和重灾乡镇的“空中走廊”。
从成都到汶川的空中航线,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在这条航线上,尽管我们一次次化险为夷,把“死亡航线”变成了“生命通道”,但不幸还是发生了。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到理县运送地震中受伤的群众,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于14时56分不幸失事。6月10日上午,在邱光华机组执行任务航线附近的深山密林中,找到了失事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抗震救灾期间,我团共出动直升机31架,飞行2073架次。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空中历险记,都有一个战胜艰险的感人故事。(口述:成都军区某陆军航空兵团团长栗国整理:黄龙黄建华)

我在唐家山的6天7夜

空中通道迟迟无法打通,上级命令我们徒步挺进唐家山堰塞湖排险。
5月26日早晨6时半,我随大部队从北川县任家坪集结向唐家山出发。我们每人至少负重26公斤,其中包括炸药、帐篷、铁锨、十字镐、干粮等物资。
山上根本没有路,陡峭险峻的地方,坡度达70度以上。我们在刀尖般锋利的乱石丛中行走、攀爬……身边不时有踩落的石头滚过,耳边不断传来山体滑坡的声响。
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大家都出现了体力透支。很多官兵的衣服被荆棘刺破了,手臂被刺得鲜血直流,脚也磨出了血泡。为减少负荷提高行进速度,我们只留下炸药和抢险工具,身上尽量少带给养。下午2时30分,我们终于到达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
当时,堰塞湖的湖水每天以两米的速度上涨,坝上数百名官兵面临随时溃坝的危险。但我们已经忘记了这些,只知道开着挖掘机不停地干活、干活。一天24小时,我们实行两班倒轮流作业。每天12个小时干下来,手脚都发麻,全身骨头好像散架了一样。
抢险战斗就是在挑战生命极限。起初两天,空投食品物资还没有到位,我们每人每天只有一盒压缩饼干。
晚上,峡谷里的堰塞湖坝体上,风很大,温度低。一顶不到8平方米的帐篷里要睡20多个人。帐篷有限,有的战士只好露宿坝顶,天亮的时候,褥子几乎都可以拧出水来,尽管是这样的条件,大家一躺下很快就鼾声四起。
从5月26日至31日,我和战友们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连续奋战了6天7夜。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在我们手中终于完成,于31日按照施工方案开挖出一条满足洪水泄流的泄流槽。在那种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抢险,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事情,现在想起来仍然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口述:武警水电三峡指挥部六支队三级士官蔡小聪整理:史志强徐景健)

8月8日,我在鸟巢核心区域

8月8日晚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就坐在第五看台的核心区域,是一支近200名武警奥运安保队员的“小头目”。
第四看台是国家领导人和几十位外国元首所在的看台,第五看台是离这个区域最近的安保区域。从我的位置目视前方,就可以看到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然而,我的视野里只有如潮水一样的观众。
奥运会开幕前,部队又接到上级命令:选拔100多名高素质武警官兵,组建一支应急奥运安保队。第二天,我们就开始进行各类考核,除了政治背景要绝对可靠外,还要进行军事、政治、紧急情况处置等方面的考核。经过一个多月的筛选,近200名身材标准、长相英俊,各项考核均出类拔萃的官兵被挑选出来,他们将担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核心区域安保执勤工作。
到8月初,我们已经参加了5次大的演练,4次综合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