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有个姓叶的书生,文章词赋在当地称得上是首屈一指。但叶生时运不好,每次应试都名落孙山。直到有一天,淮阳来了个新知县,叶生的命运才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知县丁乘鹤,很欣赏叶生的文章。这位知县不仅接见他,而且让他住在县衙内继续研读诗书,还经常用钱粮接济叶生家。县里预试时,丁知县在考官面前赞扬叶生,于是叶生夺得乡试第一名。丁知县对叶生抱有更大的希望。正式考试结束以后,他将叶生的试卷拿出来审阅,边打拍子边赞赏。谁知,叶生依然时运不济。公榜后,叶生又一次落榜。叶生很沮丧地回到家,觉得愧对父母和知已,于是,形容日渐消瘦,神情也变得痴呆,像个木头人。丁知县听说后,赶忙安慰他。对知县的关照,叶生感激得泪流不止。丁知县约叶生在自己任满后进京应考。但叶生回家后不久就病倒了。丁知县经常派人去看望他。尽管吃了不少药,但叶生的病仍不见好转。这时,丁知县因触犯上司被免职,准备离开淮阳。他写信告诉叶生说:“我已准备回故乡,之所以迟迟未动,是为了等候你同行。你如果早晨赶到,我晚上就可动身。”
叶生在病床上接到知县的信时,泣不成声,他告诉送信的人:“我病重一时难好,请丁公先行。”丁知县得知此情后,决定继续等他。过了几天,守门人报告说叶生来了。丁知县高兴地迎接并问候他。叶生说:“因我的病,让您久等,真是不敢当。幸好现在我可以跟随您了。”第二天清晨,丁公和叶生等一行人便匆匆上路。到了家乡,丁公要儿子拜叶生为师,早晚与叶生在一起。丁公的儿子叫丁再昌,时年16 岁,还不会写文章,但为人聪慧,任何文章只要读上两三遍便烂熟于心。在叶生的帮助下,丁公子不到一年就能落笔成文。不久,他就考取了秀才。叶生把自己生平所写的八股文全部口授给公子,省考时的七道试题,丁公子全部命中了,结果夺得第二名。丁公颇有感慨地对叶生说:“你仅仅发挥了一点点才学,就使我儿子成了名。然而你有满腹学问却未能考取,这真是无可奈何!”叶生说:“这是命中注定的。我借公子的福气为文章吐气,让天下人知道我半辈子沦落,并不是我才学不如人,而是时运不济,这也就满足了。况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又何必非要自己中举,才算是走运呢?”丁公考虑叶生长久在外客居,怕耽误了他的岁考,便劝他回家省亲。叶生听后很不高兴。丁公也就不再勉强他,并嘱咐丁公子在京城替叶生捐钱买个监生。丁公子在京城又中了进士,当上部中主政官。他带着叶生一同赴任,又和叶生早晚住在一起。一年后,叶生参加京中乡试,竟考中举人。这时,丁公子要到南方督办水利,他对叶生说:“我这次办事离先生老家不远。先生已赢得功名,应该高高兴兴地衣锦还乡才是啊。”叶生也很高兴。于是,
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丁公子和叶生一同启程南行。到淮阳境界时,公子命仆人备马送叶生回家。叶生回到家,见门前冷落萧条,心里十分悲伤。他慢慢走到庭院中,正巧妻子拿着簸箕出来,她突然发现叶生在院子里,吓得丢下簸箕就跑。叶生心里很难过,他说:“现在我富贵了。你我三四年没见面,你怎么就不认识我了?”妻子站在远处说:“你已经死了很久,说什么富贵?之所以没有安葬你,是因为家里穷加上儿子又小。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了,马上就要厚葬你。请你不要作怪吓人。” 叶生听了这番话,心里好生凄凉!他走进里屋一看,只见黑棺材明明白白地停放在那里,于是,他即刻扑倒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妻子惊恐地看着,只见他的衣冠像金蝉脱壳一样褪落在地上。她悲恸不已,抱着衣冠大哭一场。这时,儿子从私塾回来,见马车停在自家门前,问明情况后,惊慌地跑来告诉母亲。母亲流着泪对他讲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母子又仔细地询问随从,才知道事情的原委。随从回去报告丁公子,听说叶生这番遭遇,公子也为之伤心落泪,并很快赶到叶家哭灵,出钱操办丧事,按举人的级别来安葬叶生。临走时,丁公子还送给叶家很多钱物,让叶家请老师教叶公子读书。丁公子还向考官打了招呼,请他关照叶公子。第二年,叶公子便考取了秀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