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作者:网络 时间: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小故事_96趣味网 一个致力于资源整合的网站

【导语】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子的小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自《荀子·宥坐》,原文为:“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一个欹器,设计得十分巧妙,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孔子接着回头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灌水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生舀水往里面灌。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皿就端正。孔子很有感慨地说:“唉!哪里有满了而不翻倒的呢!”

  古人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格言等)。“欹器”并不叫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满,因为,灌满水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二、孟懿子问孝,孔子为何答“无违”?】

  无违,即不违背“礼”。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子在鲁国权势很大,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里,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行为。身为大夫,有庭院多处,孔子54岁时,是鲁国大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大,没有实行得了。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子很生气。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孙氏家臣救季氏。孟懿子见势不好,倒戈一击,三家合伙把昭公赶到齐国,从此昭公客居齐国、晋国长达七年之久,最后客死异乡。这么长时间,鲁国国内一直处在没有国君的状态下。其间,孟懿子还率兵攻打过昭公。在齐国的干预下,鲁昭公几次有机会回到国内,都被季氏用卑劣的手段所阻止。昭公的灵柩运回鲁国后,季氏甚至不让葬在鲁国国君的寝陵里面。直到若干年之后,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昭公的寝陵才得以迁葬。整个事件,孟懿子都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由此看来,孟懿子可谓不忠矣,他又有什么资格问“孝”?!

  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对于以三家为代表的卿大夫的违礼现象非常不满。另外,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曾感叹:“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希望两个儿子向礼学大家孔子学习。孟懿子作为权臣,他问孝时,已经溢出了“孝”之家庭范畴,而成了“忠”之国家范畴,因为,有国才有家。孔子在这里的回答亦忠亦孝,忠孝兼顾。只有守礼,才不至于犯上作乱,流离失所,才能保全家庭,故忠孝之事在守礼时得到了统一。

  

【三、俎豆礼容】

  这句话出自《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病逝了,母亲颜征在带着哥哥伯尼和孔子克勤克俭,在其父亲的接济下,温饱才得以保障。

  孔子六岁时的某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热闹,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觉得好奇,打开大门,站在台级上朝远处张望。只见一只郊祭的队伍从前方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主祭官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唱:“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颜征在没想到,这次观看郊祭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摸样逐节戏演。

  颜征在觉得好笑,说:“傻子,你小孩子怎能学做得了。”

  “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争辩道。

  颜征在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学会了礼制,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

  “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我要象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母亲问道:“你不准备做管庙的官,为什么这么认真地陈俎豆、设礼容呢?

  孔子回答:“母亲整天只管哥哥学习,不问我的事,我只能做陈俎豆的游戏了。

  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尽管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当然想了,母亲肯教我吗?”孔子显得很兴奋。

  “好,明天就教你认字,开始学习读书就是学生了,不能象从前那样贪玩了,记住了吗?”孔子高兴地一个劲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