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艾滋病

作者: 时间:
    1981年1月,一名三十多岁的病人被抬进了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经过检查,医生惊奇地发现病人的喉咙里布满了白色的、黏稠的霉菌,几乎阻塞了食道,而且这些霉菌无法遏制,仍在扩散.更令医生吃惊的是,病人的体重在最近几个月里骤降了一半.
    不久,病人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烧咳嗽、全身无力,白细胞急剧减少.医生诊断他患了一种极其罕见的怪病:卡氏肺囊虫肺炎.虽然医生用尽了各种医疗手段,但对病人毫无帮助,病人很快被病魔夺走了生命.接着,洛杉矶又陆续出现四名患有同样症状的病人,并很快相继死亡.
    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引起了美国加州大学免疫学家戈特列普的警觉:卡氏肺囊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通常并不致病,只有因为衰老、疾病等原因导致免疫功能极度衰竭时,人才会染上这种离奇的肺炎.而这五位病人正当壮年,原先都很健康,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解释他们的免疫功能为什么会被毁坏到如此地步.如果要寻找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全都是男性同性恋者.会不会是一种未知的致命性疾病在作怪?
    戈特列普感到情况紧迫,立刻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全世界最好的流行病控制及研究机构,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出版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刊登了这篇题为《卡氏肺囊虫肺炎——洛杉矶》的文章.文章向世人发出警告,一种病因不明的“可能是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开始威胁人类.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人类对“世纪瘟疫”艾滋病敲响的第一声警钟.
    文章发表以后,美国各地纷纷报告同样的病例,患者也不再局限于男性同性恋者,开始扩散到其他人群,比如吸毒者、接受输血者.英国等国家也发现了类似的病例.
    医学界最终研究证实:一种前所未见的、极其可怕的传染病正在全球流行.从此,人类踏上了征服艾滋病之路.
    1982年9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这种疾病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译音为“艾滋病”.
    1983年2月3日,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电子显微镜下,人类第一次与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狭路相逢.
    随后,科学家发现艾滋病发源于非洲,艾滋病毒是由非洲的长尾猴或者大猩猩传染给人类的.
    艾滋病就是由艾滋病毒,也就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恶性传染病.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疾病的袭击.当艾滋病毒侵入人体,会大肆攻击和破坏人体重要的免疫淋巴细胞,最终造成人体免疫系统全线崩溃,失去抵抗任何疾病的能力,于是各种不治之症趁机兴风作浪,把患者送上不归之路.
    虽然感染了艾滋病毒并不等于是艾滋病患者,但经过半年到十年的潜伏期,艾滋病毒感染者最终也会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而在潜伏期里,艾滋病毒感染者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症状,非常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性接触、血液等途径将病毒传染给他人,这正是艾滋病让人恐惧与担忧的原因.
    由于目前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也没有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所以艾滋病患者一旦发病,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死亡,病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自1981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后,艾滋病像幽灵一样,跨越国家、民族、性别、年龄等界线,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全球.
    1985年,一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院,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年底,全球大约有三千六百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两千两百万人死于艾滋病.
    人们不禁惊呼道:“死神来了!”艾滋病也随之被冠上了“当代瘟疫”、“超级癌症”、“超级杀手”等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号.
    艾滋病不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给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其危害性已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染病,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为了减缓艾滋病流行的速度,推动全球与艾滋病作斗争,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伦敦召开了由各国卫生部长参加的世界卫生大会.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以唤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携手战胜艾滋病.
    为了征服这个人类生命的头号大敌,各国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从不知到知之,从束手无策到研制出各类控制艾滋病的药物,使人们看到了最终战胜艾滋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