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式恋爱,正在终结爱情

作者:网络  时间:

  因为《东京爱情故事2020》,女主角赤名莉香的“单身式恋爱”火了。
  
  相比起旧版“东爱”,莉香不再毫无保留地付出,爱变得谨慎克制,而且随时迎接生活中的其他可能。“见面时可以腻歪,分开后不相往来。喜欢时能全心投入,分手后潇洒说拜拜。”爱情的余波、震动只有甜蜜,没有痛苦。
  
  你还相信“为爱痴狂”吗?祝英台为爱殉情、罗密欧为爱自杀……这些关于苦恋、痴恋、狂恋的故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更像是一种非理性的病态表现。
  
  一个半世纪以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一个半世纪以后,自由与爱情,这组曾经互相冲突的概念,在单身式恋爱中合二为一。
  
  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在《爱,为什么痛》一书中提出了“承诺恐惧症”,相比于捆绑式的恋爱关系,现代人常常害怕承诺,逃避规划,这是因为现代人强调个体自由和主体意识。
  
  如今我们对自我价值、快乐体验的强调,意味着“自我”不必再向另一半妥协,以往令我们感动落泪的牺牲像是个“傻憨憨”。于是在抹除了约定、承诺、牺牲之后,恋爱关系变得松散流动。
  
  单身式恋爱中,“个人自由”的另一面,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和享乐主义至上。
  
  “好的爱情是符合自我利益的爱情。”伊娃·易洛思分析现代社会中,爱情何以趋于理性和计算。我们学会用经济模型去指导我们的恋爱关系,大脑中的评估机制时刻计算着“关系平衡”。“不划算”的关系不值得继续,功利主义在恋爱关系里大张旗鼓,恋爱经济学备受追捧。
  
  单身式恋爱,就是这种功利效用最大化的表现——在一起时,彼此依恋,向对方“输送养分”;分开时,互不打扰,各自安好。
  
  另一方面,大众心理学也为这种恋爱观念推波助澜。心理学强调对自主性、自我人格的保护——好的爱情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协商、沟通、配合。以至于每当负面情绪出现,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关系是不是病了?对方是不是有什么人格缺陷?要不要结束这段关系?
  
  说到底,单身式恋爱不过是年轻人恋爱降级的一个缩影。
  
  生活重压下,爱情苟延残喘。生活选择增多、空间流动性变大、工作不稳定性升高,生活全方位的不安定感都对“耗时耗力”的恋爱产生威胁。单身式恋爱即为这种不安全感的副产品。
  
  单身式恋爱强调把恋爱和个人生活分得“门儿清”。可是,当我们想要在恋爱中避免痛苦、最大化一段关系的效用,爱情还能保持完满的体验吗?
  
  在爱情中,只有全情投入、抹除绝对的“自我”,我们才有可能从另一半的视角体验世界,从差异中感受生命。爱情所产生的“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正是帮助我们认识、回归自我的必经之路。若我们深陷于“自我”,只追求关系中的“舒适”,拒绝共同承担,也拒绝接受任何不利于自己的后果,世界成为一个“自我”的倒影,也就看不到自己之外的世界。
  
  在愛情经济学、理性恋爱心理学、个人主义独霸天下的今天,那句诗歌“我愿与你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变得无比奢侈。
  
  风险最小化的单身恋爱关系,看似让我们在爱情中变得更独立自由了,但这种零羁绊反过来侵蚀了爱情最迷人的部分,我们没有能力感受痛苦,也没有能力再感受狂喜。
  
  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爱情颂》中写道:“今天,人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已成为普遍的信念。然而,爱情是一个反例。”
  
  那么,就别让个人主义至上的单身式恋爱成为我们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