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作者:网络  时间:

  400年前,江苏有位少年读到《晋书·陶渊明》时,立下誓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于是从1608年开始,22岁的他徒步跋涉,历经30余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60余万字的游记,经由后人整理成书。他就是徐霞客,而那本书就是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他没有出人头地的宏志
  
  在那个唯科举是出路的年代,徐霞客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人生,和其命运悲催的高祖徐经有关。1498年,徐经怀抱着仕途梦想赴京赶考,遇见了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两人相见恨晚,一起在京城放浪形骸。正所谓年轻气盛,当时的两人恃才傲物、口无遮拦,可谓志趣相投。一次聊天时,有人问唐伯虎:“今年的科举会考什么?”唐伯虎便将自己觉得会考的内容悉数道尽,徐经则在一旁附和表示认同。
  
  万万没想到,还真被唐伯虎说中了,那年的科举考题基本和他说的差不多。结果,一条“唐伯虎和徐经买通考官,提前拿到考题”的小道消息传开了。一时间,朝廷炸开了锅,明孝宗怒了,为了平息风波,直接取消了唐、徐的仕籍,并命其终生不得参加科举。原本对仕途信心满满的徐經,差点因为这件事吐血身亡,从此对科举心灰意冷,并跟儿子们说:“我不再强迫你们参加科考,你们爱考不考。”这也成了徐家的家训,一直传了下来。
  
  到了徐霞客父亲徐有勉这一代,不仅不参加科举考试,还整天游山玩水,朋友劝他买官,他不要;让他结识官僚,他不肯。有其父必自其子。耳濡目染下,徐霞客也变成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朽木不可雕”的人。他没有出人头地的宏志,也没想过要光宗耀祖,但天资聪颖,自幼好学,几乎翻遍了家中的藏书,专挑历史、地理和探讨大自然等一类在当时看来毫无用处的闲书,涉猎古今史籍、舆国方志、山海国经等。这还不算什么,在私塾读书时,别的学生都想考秀才、中状元,徐霞客却在课堂上偷看《水经注》。
  
  19岁那年,父亲徐有勉病故,徐霞客在家里守了三年孝。守孝期满后,他想外出旅行的心蠢蠢欲动,可是“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不忍心丢下老母亲一人在家。母亲一下子就看穿他的心思,说:“男儿志在四方,你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怎么能因为我而无所作为呢?”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最终决心出游,去拥抱天与地,发现世界的另一面。临行前,母亲为他戴上了亲手缝制的远游冠,他和母亲约定:春草初萌时出游,秋叶染霜时归来。这一年,徐霞客22岁。
  
  靠目测知道两山海拔差距
  
  与一般的出游不同,徐霞客的出游不是简简单单的游玩,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他恨不得将自己读过的书中提到的险地都亲自探个究竟。
  
  为了寻找古书中记载的浙江温州雁荡山巅的雁湖,他差点搭上了小命。雁荡山以奇特险峻、瑰丽多姿的山岳风景著名,就连当地“导游”都望而生畏,向徐霞客指了方向后就偷偷撤了。徐霞客却孤身一人翻越一座又一座险峻的高峰,努力往山顶攀爬——往上都是峭壁,而脚下是千丈深渊。发现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就将布带系在岩石上,悬空而下。有一次,带子不幸被岩石勒断,徐霞客险些掉入深渊,还好他反应机敏,及时抓住了突出的岩石,捡回一条小命。就这样一步步往上攀爬,最后,他证实了雁荡山顶并无大湖。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先后游历过两次黄山,分别在1616年和1618年。他最早发现并记录了光明顶、鳌鱼背等处是黄山最高处的古夷平地;考证出黄山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登顶天都峰时,徐霞客感觉“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等爬上莲花峰顶,果真发现“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所以他得出结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
  
  这个发现至今让测绘专家连连称奇,因为通过现代化技术测定后,果然发现莲花峰比天都峰高了54米。但是徐霞客通过目测就能知道两者的海拔差距,实在厉害,毕竟两座山峰之间隔了1100米。更让人佩服的是,徐霞客全程徒步旅行,风餐露宿,足迹遍及三山五岳、长江大河。而且,不管旅途有多艰难,他都会写下旅途中的所有见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曾间断。当然,他没有忘记和母亲的约定。每次回家,他都会给母亲带来远方的奇花异草、鲜果良品,并将旅行中的见闻故事娓娓道来。1625年,母亲去世,徐霞客在家守了三年孝后,又开始了万里征程。此后,他的人生没了来处,只剩远方。
  
  50岁的最后一次出游
  
  1636年,已经50岁的徐霞客开启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出游,这回有一个法号“静闻”的僧人与他同行。静闻是一个虔诚的修道之人,在南京迎福寺禅诵近二十年,用自己的鲜血写了一本《华严经》,想将血经奉于大理鸡足山迦叶菩萨道场。听闻徐霞客去过鸡足山,静闻便想与其为伴一同前往心之所向。徐霞客受其感动,便答应了。可这趟本应愉快的旅程却变成了一段生死之旅。
  
  两人行至湖南湘江,一伙强盗冲进他们的船里烧杀抢掠。静闻为了保住血经,被强盗捅了两刀,身受重伤,徐霞客跳入江中才躲过一劫,但钱财尽失。众人都劝徐霞客返乡,他却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葬我的尸骨?”身受重伤的静闻也不言放弃,可惜抵达广西南宁不久,就与世长辞了,留下遗言“若死,可以骨往”,希望自己可以长眠鸡足山。
  
  徐霞客悲痛不已,作了《哭静闻禅侣》六首,带着静闻的遗骨和血经继续上路。他翻越广西的大山,经过贵州,进入云南,爬岷山,过澜沧江。他眼前是茫茫万水千山,心里是千思万绪,历经一年,终于抵达鸡足山。道场里,徐霞客奉上了静闻的经书,并亲手埋葬了挚友的遗骨,含泪诀别:“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当时已患足疾的徐霞客离开鸡足山后,并没有回家,而是拖着病体穿越流沙之地,见到了梦寐的金沙江,并否定了某战国地理著作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第一次提出金沙江是长江正源。
  
  1640年,他病况愈甚,被人送回了老家江阴,次年在家中病逝,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