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迁都北京

作者: 时间:
    朱棣在南京做皇帝,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军事与政治根据地北平.当年,他就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工作.
    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一直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出发,征讨瓦剌等蒙古贵族.
    明成祖在北京镇守过二十多年,既熟悉那里的一切,又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和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他的统治.
    早在永乐元年以后,明成祖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又在昌平营建他的陵墓.
    公元1416年,他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任命泰宁侯陈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百年以上的珍贵木材,是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采伐,经过千山万水运送到北京的;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周围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天安门.皇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营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个能工巧匠蒯(kuǎi)祥.蒯祥是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的制作.蒯祥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他还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艺.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蒯祥隶属于工部管辖.紫禁城开始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他还常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说,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小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贵巨木,这个工匠立即面临杀身之祸,吓得没了主意.蒯祥来看后,端详了一会,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那木工却不敢下手.蒯祥便接过锯来就锯.锯完,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
    还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办法,又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称为“蒯鲁班”.他后来做到工部尚书(负责建筑、制作的最高长官).直到明天顺年间,明朝宫廷内的所有营缮、建筑,都还由他负责.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明成祖于公元1420年,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
    明成祖在北京,还让他的大臣姚广孝为他建造了两口青铜巨钟.人们推测,这是因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屠杀过的人太多,心里恐惧,而希望建造这样两座充满法力的大钟,来保佑他的心灵的平安.这两座大钟,现在还剩一口,重四百多公斤,高七米,外径三米三,上面铸满二十多万字的经文,成了北京的传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