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伟人对话还是和俗人聊天

作者:小小Z  时间:

  如今可是草根的天下,写下这样的题目,若是在互联网上,先要做好挨骂的准备。你说谁是俗人呢?你自己不是俗人?
  
  这个话题源自经济学家樊纲的老师。据说,樊纲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次,他参加外面的研讨会回来。向先生作汇报。本以为会获得褒奖。没想到被痛批一顿。先生说。你们在学校这几年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应该多读原著。读经典读原著是和伟人对话。参加形形色色的研讨会不过是和俗人聊天。你们应该清楚这里面孰轻孰重……
  
  “和俗人聊天”。对做学问的人来说。的确等同于浪费时间。如果把联想延伸下去。你会看到世界上很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其实内在逻辑却一脉相承。比如,在那些毫无价值的研讨会上,除了几个经常“赶场”的专家发一通情绪大于理性的泛泛空谈之外,听的人往往没有收获。又如当下许多人热衷写博客,也热衷在别人的博客上留个脚印,博客的内容虽五花八门挺热闹的,但有真知灼见的却不多见。再如,一些畅销书,除了书名耸人听闻,用新名词吓唬人外,写的都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那么,若我们沉溺于此类活动中,算不算“和俗人聊天”呢?
  
  “和俗人聊天”这个评判,不留情面地概括了当代学人浮躁的心态。想想看,既然是浪费时间,学界人士为何还要乐此不疲,热哀于此?一来,俗人者,并不依职业职位尊卑区分定位,而以心态境界高下划线。《荀子·儒效》曰:“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所以,虽身为学人但骨子里本是俗人,岂能脱俗?二来,各种会议露露脸,便可跻身学术明星之列:时髦书籍常翻翻,开口蹦出来的也是国际流行语:博客圈里多逛逛,要的就是点击率,赚的是个“人气”。没准儿就能撞一个大运,捞一个机会,占一个大便宜。于是,可能省去了奋斗的艰辛。缩短了蹉跎的时间,“歪打正着”找到了成功的捷径。但是。俗人俗举俗过了头毕竟有风险,比如最过分的俗事儿——日前,北京大学的教授阿忆大约是为了自己博客的点击率吧,借名人说事儿,不惜信口开河无端生事,不曾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丫子。
  
  当然,因为语境不同。俗人一词亦有多重含史。在草根茂盛的世界里,世俗之人并非坏人、恶人,这里俗人的含义是通指一般人,普通人,百姓,民众。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更有当下知名艺人说过这样的话:人民大众都是俗人,市场是属于大众的,无数的所谓名人都是因为大众的认可才从俗人中脱颖而出的。但奇怪的是,当他们穿越了大众后,却回过头来鄙夷俗人。拼了命地希望成为他们向往的“大师”。如此看来,大师和凡夫、名人与俗子,原来沟壑之间也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啊!
  
  由此可见,不“和俗人聊天”并非鄙夷大众;与伟人对话也不见得就能够成为大师。不同语境下,俗的含义各有不同:“通俗”不是“庸俗”,“粗俗”不等于“鄙俗”;中国字的内涵博大精深着呢!草根世界的俗人也不乏智慧,比如,北京的哥常常放眼世界,心系天下,“话糙理儿不糙”:比如,赵本山的小品就有那么点“超凡脱俗”的小智慧,郭德纲的相声透着“黑色幽默”的小机灵……而对伟人、大师浩如烟海的皇皇经典之作,无论哪种含义里的俗人都不一定有耐心读下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生活的辩证法。回到本文的题目——与伟人对话还是和俗人聊天?对做学问的人而言,耐不住寂寞,舍不得眼前利益,或者因一个不纯的动机,都不能甘心默默地与伟人对话,这倒是一个“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