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也是继陈省身先生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更是第一位获得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的华人,一生获奖无数,被誉为数学界的“凯撒大帝”。
1981年,32岁的丘成桐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几何奖,一举成名。此后,丘成桐又获得麦克阿瑟奖等重要奖项,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担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数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海外获得无数荣耀的同时,丘成桐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虽然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但丘成桐从小就随父母去了香港,后来又去美国求学多年,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有增无减。虽然不能马上回国,但自己总能为祖国做点什么吧?
于是,从1984年起,丘成桐开始招收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祖国培养微积分几何领域的人才。阻力与困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丘成桐的极力“抗争”还是占了上风。事实证明,丘成桐是对的。1996年,丘成桐的学生田刚也获得了维布伦奖。
随着时机的不断成熟,丘成桐开始琢磨回国创办数学研究所,助力祖国的数学研究工作。从1993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算起,丘成桐已经创办了北京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研究中心等四所研究基地,并担任主任一职。
一切看起来十分顺利,但丘成桐美籍华人的身份还是招致了不少流言蜚语。回国捞金赚钱、享受发展红利等言论,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借着媒体的镜头,丘成桐公开了令众人吃惊的事实——原来,丘成桐从始至终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的薪水。不仅如此,为了解决经费与师资不足的问题,丘成桐不断奔走、辗转各地,竭力筹措资金,同时出台了不少的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仅清华大学数学研究中心就招募了100多名海内外优秀教师与科研人员。
丘成桐声称:我只是一个普通老师,只想为中国的数学高等教育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只要对中国数学有贡献就行了。
《师说》中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此看来,丘成桐先生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大概就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