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的绘画艺术

作者: 时间:
    深秋里的一天,一个风尘仆仆的青年赶到圣彼得堡的皇家美术学院,他怯生生地送上几幅自己的绘画,希望进入这座俄国著名艺术院校学习绘画.
    傲慢的教师看了看青年的画,又从头到脚鄙夷地打量着这个满身乡土气的青年,挑剔地说:“线条不行!”冷冷拒绝了青年人的入学要求.
    青年只得失望地离去.他是来自外省哈尔科夫农村的列宾.列宾自小喜爱绘画,在农村他只能跟当地画宗教画的画匠学习.如今眼看入学无望,带的钱原本就少得可怜,难道还是回家乡,再去画那些题材陈旧的画吗?苦恼的列宾徘徊在涅瓦河畔,远处几个拉纤的纤夫无意间进入列宾的眼帘,似乎让列宾想起了什么.
    得到好心人指点,列宾半工半读留在彼得堡.一年后,自强不息的列宾凭自己的作品考进了皇家美术学院.他学习艺术,又阅读了不少俄国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1871年,二十七岁的列宾凭毕业作品《伊阿依尔女儿的复活》获得金奖,还得到了作为美术学院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机会.
    能去维也纳、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观摹艺术大师的原作,是学习艺术的青年梦寐以求的啊.可是列宾却迟迟没有动身出国,因为他还有一幅画没有画完.是什么画那么重要呢?
    原来,那天在涅瓦河看到的纤夫身影,这些年来一直留存在列宾的脑海中.后来考进皇家美术学院后,列宾又与风景画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尔加河写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形象更触动了他,让他想起家乡和乡亲们.
    他在一年前开始用画笔描绘这一切.又过了两年,他终于完成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然后筹备出国行程.这幅画画着十一个衣着破旧的纤夫,在强烈的阳光下背着纤索,艰难地行走在荒芜的沙滩上.打头的那个看上去年纪较老了,包着破布的额头下眼眶深陷,似乎蕴藏着岁月的沧桑.他右边的魁梧大汉头发蓬乱,胡须浓密.后边那个瘦高个,叼着烟斗,仿佛趁机喘口气,他的纤索也不如前两个绷得那么紧.瘦高个边上的纤夫弓着背,拼命使劲,直直地瞪着眼,估计是个脾气倔强的汉子.画面上部用淡紫、浅绿、暗棕的色调,渲染出烈日当空.看着这些脸色黝黑的纤夫,人们似乎听到《伏尔加船夫曲》低沉、压抑的曲调,让人们联想起背负着生活重担、坚韧前行的众多俄罗斯平民百姓.这幅画后来成为列宾享誉世界的名作.
    从国外学习回来后,列宾不但画俄罗斯民间故事和古代叙事诗中的内容,而且还用画笔描摹那些反抗封建专制压迫的民众.一些因关心民众疾苦而遭受沙俄政府迫害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也出现在列宾的画中,其中著名的画是《拒绝忏悔》和《意外归来》.
    《拒绝忏悔》画面表现的是一个被打入死牢的革命知识分子,拒绝神父的劝说,视死如归的场面.
    新沙皇登基时,为了显示自己的“皇恩浩荡”,下令大赦,一些被流放、服苦役的政治犯因此被释放回家.列宾由此构思了一位被拘多年的革命知识分子突然回家进门时的画作《意外归来》,家中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女仆等人见到他时惊愕、疑惑、喜出望外的多种神态,被列宾在画中描绘得栩栩如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一些进步画家主张让艺术走出学院,走近民众,组织美术作品在全国各地巡回展览,因而被称为“巡回画派”.列宾是巡回画派的画家之一,但他这幅《意外归来》在展览中,却激起了来自不同政治派别的两种反对意见.
    在《意外归来》的初稿中,那个革命知识分子是位女性流放犯.列宾后来按照生活的真实定稿时,改画成一个饱受折磨的中年男子,他满脸胡须、形容憔悴,消瘦的身躯还穿着没及时更换的囚服.
    这天,列宾看到官方报纸上对《意外归来》的否定文章,对此他不屑一顾.但是另一张进步报刊上评论文章的批评却让列宾有些意外.文章说:“归来者的脸上浮现的笑容,如同半个白痴.看来列宾这个画家对革命事业缺乏同情心.”
    原来当时一些进步的批评家们认为,对革命者应描绘他们的正面形象,要完美、高大而不能画成其貌不扬.列宾读完此文,陷入了沉思中.
    1884年,列宾还是修改了这幅画.但他没有接受让革命者形象更高大、表情应完美无缺的批评,只是对画中房内细节进行修改,他认为要如实反映,要画出与众不同的人物个性形象.不仅在《意外归来》中,在列宾以宗教、历史、风俗为题材的其他作品,例如《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以及包括《托尔斯泰》、《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等出色的肖像画中,都洋溢着列宾强烈的写实风格.他说:“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色彩、笔法技巧都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