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作者:未详  时间: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大脑也是如此。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他的思维时间来计算。所谓暗时间,即一个人用来思维的内在时间。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待在一个特殊的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途径,18年后,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用自己花费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认为自己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可能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把你要做的事、要学的东西常驻在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待遇。如果你走路吃饭做梦,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这件事,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投入的时间才真正等于实际流失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沙漏,沙漏里装的沙子总量是相当的,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些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虽然沙子总量一样,但相对却拥有更长的生命。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时间。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额外的花销。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间来回倒腾,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相比之下,如果专注于一项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率高得多的原因。
  
  另外,大脑在开始一项任务时,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儿书,感到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10分钟后你又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以便把记忆中相关的内容再次激活。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10分钟的上网,实际上花去了25分钟。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迅速进入状态,还要尽可能久地保持状态。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由于工作时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所以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时心里还惦记着另一件事。
  
  这就涉及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暗时间。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比如公交车上看书,是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