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签订中导条约

作者: 时间:
    1988年8月1日,昔日宁静而神秘的苏联导弹基地萨雷奥泽克突然热闹起来,大批外国新闻记者纷至沓来.基地里的一片沙地上矗立着四枚巨大的导弹.难道是苏联要展示新式武器?下午三时,喇叭里传来了倒数计时声:“十秒,九秒,八秒……二秒,一秒,炸!”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沙地上的四枚导弹顿时化为灰烬,一团浓烟冲向高空,如同一朵蘑菇,越变越大,然后迅速扩散开去.
    原来,苏联不是在展示导弹,而是在销毁核武器.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当然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那么,苏联为什么要销毁这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研制出来的尖端武器呢?这里面有着深刻的背景.
    二战以后,苏联与美国为了争霸世界,展开了一轮又一轮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武器竞赛,他们拥有的各种核武器已经足够把人类毁灭数十次.可是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苏、美深切地感受到:核战争不会有胜者,核战争绝对不能打.
    于是苏、美开始寻求限制和终止核武器竞赛的办法.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双方签署了一些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和条约.可是由于双方的目的都是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限制和削弱对方,所以这些协定和条约只限制核武器的数量,对质量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限制,反而促使双方加紧研制更先进的核武器.
    1977年,苏联开始在本土部署最新研制、威力巨大的SS20中程导弹,这让北约大为不安.1979年12月,北约通过了著名的“双轨”决议,一方面决定使北约的战区核力量现代化,另一方面建议美国尽快就限制欧洲中程核导弹问题与苏联展开谈判.如果到1983年年底美、苏未能达成协议,那么美国将花五年时间在西欧部署一百零八枚潘兴Ⅱ型导弹和四百六十四枚巡航导弹.
    消息一传出,西欧的反核和平运动顿时风起云涌.各地群众纷纷举行反核示威游行,高呼“不要核武器”、“要和平,要中立”、“美国佬滚回去”等口号.
    1981年11月,美、苏在日内瓦开始了限制中程导弹的正式谈判.双方你来我往,抛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和建议,斗争十分激烈.
    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零点方案”:如果苏联拆除它在欧洲和亚洲的SS-4、SS-5短程导弹和SS-20中程导弹,那么美方将撤销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的计划,从而使双方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均为零.这样,美国不用吹灰之力,就能全数摧毁对手千百枚已经实战部署的导弹.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哪肯吃亏,立马抛出“冻结现状方案”和“分阶段裁减方案”相抗衡,力图阻止美国部署新式导弹,并把对方进一步推向劣势.
    在六轮谈判中,尽管双方方案不断翻新,但由于立场不同,分歧严重,谈判最终不欢而散.1983年年底,美国不顾大西洋两岸的反核呼声,把一枚枚中程导弹运到了西欧.苏联也以牙还牙,加快了在东欧部署中短程导弹的步伐.核战的阴影再一次笼罩在欧洲上空.
    1985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严峻的形势,调整了外交政策,强调在核时代“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试图缓和美、苏之间的对抗.
    这年11月,戈尔巴乔夫打破僵局,飞往日内瓦,和里根举行了第一次首脑会晤.双方在友好的交谈中,找到了缓和与合作的基础,表示要改善美、苏关系、加快中导谈判.
    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苏、美终于在相互让步的基础上,达成了“全球双零点方案”,同意销毁各自拥有的所有中程核导弹(射程一千到五千公里)和中短程核导弹(射程五百到一千公里).
    1987年12月8日,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美国白宫的东厅,正式签署了《消除美苏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根据条约,苏、美双方要在三年内销毁全球二千六百十一枚已经部署和尚未部署的中短程导弹,其中美国八百五十九枚,苏联一千七百五十二枚.签约仪式上,两位领导人兴高采烈.里根得意地宣布,这是一个“历史性条约”,将“化干戈为玉帛”.戈尔巴乔夫则自豪地声称:“我们现在种下这株幼苗,将来它一定能够长成粗壮的和平大树!”
    尽管这个条约销毁的导弹数量只占苏、美两国核武库的极小一部分,但它终究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真正削减核武器的协议,给世界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