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刘伽茵:我的低成本电影惊艳戛纳

作者: 时间:

你见识过这样的才女吗?自己做编剧、导演、演员、剪辑、后勤……而她创作的电影,几乎都是超低成本。可就是这样的电影,却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奖项。

  都市寒门女孩:

  在电影选择中异军突起

  才女刘伽茵:我的低成本电影惊艳戛纳小故事_96趣味网 一个致力于资源整合的网站刘伽茵,1981年出生于北京广渠门附近的一栋1958年建造的苏式老楼房。在那里,她和父母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也一同遭遇父母中年创业的失败,家里穷到没有米下锅的境地。也是在那里,她燃起了对电影的无限热情。

  在老师和父母眼中,刘伽茵从小就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她贪玩好动,学习不认真,成绩也是差强人意。一天,在饭桌上,刘伽茵颇为严肃地向父母宣布:“爸,妈,我喜欢电影,我以后要做导演!”父母抬头看了她一眼异口同声道:“好,支持!”父母很开心女儿能找到自己的爱好,也非常支持她。

  1996年秋天,刘伽茵升入高中不久,家里的经济出了问题,欠了不少债。看到家里的困境,刘伽茵做导演的理想一度开始动摇,她甚至想,干脆考个师范学院什么的,不用交学费,可以缓解家里的压力。可一家人在通过一次贴心交流后达成了默契,一起克服目前的困难。刘伽茵在搞好学习之外尽量充实电影知识,而父亲也答应协同妻子把店里的生意尽量搞好。

  刘伽茵15岁时和父亲一起坐公共汽车,从北京南城到北边海淀区的电影学院,去拿招生简章。在回去的路上,刘伽茵看到父亲略显佝偻的身上堆满积雪,苍白的脸被北风刮得通红,心里有了一种沉重的感觉:手里这张薄薄的招生简章并不轻,它意味着责任与挑战。

  这之后,刘伽茵开始不分昼夜地埋头学习,性格变得格外沉稳,她认为:“再不把书读好,就是给父母压力,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周一至周五,刘伽茵总是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作业,周末就跟父母去三联书店看书。她看一天电影类的理论书,父母就在边上翻看另外的书陪着她。天黑之后,三人在路边各吃一碗面条,然后再搭公交车回家。

  刘伽茵的努力很快看到了效果,到临近高考时,她已经是班里的优等生了。

  三个人的电影:

  那一抹亲情点亮导演人生

  1999年夏高考放榜那天,刘伽茵查完高考成绩后显得异常兴奋,她的高考成绩高出北京电影学院估录分数线好几十分,她终于可以实现她的导演梦。

  1999年7月8日,刘伽茵收到了电影学院的通知书,可由于当年导演系没有招生名额,她被文学系录取了。尽管如此,只要是在做与电影有关的事,她还是觉得很开心。可随之而来的难题也摆在了一家人面前:到电影学院学习的学费,一年高达7000元,家里实在是拿不出这笔钱了。

  眼看就要开学了,一家人还在为刘伽茵的学费一筹莫展。最后母亲在饭桌上哭着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在自己身上挂一条求助的条幅,然后从一家大商场最高层的旋转电梯上往下跳,看看到底有没有同情者出现。母亲话音刚落,刘伽茵的眼泪就流了出来,父亲一把拉住母亲的手:“不能,绝不能那样!再等等!会有办法的!”

  1999年8月21日,刘伽茵18岁生日那天,父亲突然兴高采烈地从外面回来,把一个存有7000元钱的存折递给女儿,声音颤抖地说:“伽茵,学费有了,这下看你的了!”原来,父亲的一位客户得知他的困境后,主动提出借钱给他们。这个和他们非亲非故的人主动给予的帮助,刘伽茵永世不忘,她的名字叫白建新。

  因为白阿姨的援手,刘伽茵的电影梦没有因贫穷而夭折。

  大学的第一节课,刘伽茵独自坐在离黑板最近的位置上。她对自己说:“你要好好听课,努力学习,坚持!坚持!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关心自己的人。”

  大二时,刘伽茵突然有些迷惘了,这时班里很多同学都在写电视剧本挣钱,她觉得自己也应该跟其他同学一样,多写,多挣钱,好替家里还债。可父亲却告诉她:“钱是一些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在我们家不是,现在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有所好转,大一借的学费都已经还清了,其他的问题,我和妈妈会想办法解决。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路是你的特点,不要害怕你跟别人不同,你要保持你的不一样!”

  2002年下半年,靠写电视剧本挣的钱,刘伽茵买了一架摄影机。第三天,她就开始张罗拍摄自己写的短片《火车》,外景地就在她家附近的铁路边。故事表现的是:一对母女从有很深的隔阂到彼此和解的故事。刘伽茵单独拍摄的17分钟短片《火车》,获得当年度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录像竞赛专业组最佳导演奖。

  2003年初,父亲突然告诉刘伽茵,他们住了几十年的楼房快要被拆迁。刘伽茵听后心里一惊,顿时萌生出要在自己家里拍一部长片的念头,她要把那些焦虑、困苦、快乐的日子里的点滴都保存下来,她和父母是这部片子的所有演员。

  刘伽茵告诉父母,这部片子叫《牛皮》。父母虽然不了解女儿到底要拍什么样的电影,但都表示无条件地支持。

  才女刘伽茵:

  我的低成本电影惊艳戛纳

  敲定了拍摄内容,刘伽茵便开始着手写剧本。然而,《牛皮》剧本的创作并不顺利,她发现在这部影片中,她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因为她无法用六年学来的剧作技巧以故事的方式表现它。并非因为《牛皮》没有故事,而是它是一个不能按正常故事叙事方式来讲述的故事。

  就这样,刘伽茵用了大半年时间还未完成剧本的创作。一天,和父亲争了几句的刘伽茵冲出家门,坐在铁路边上看着轰鸣而过的火车发呆,同学的一句话不住地在她耳边回荡:“家里都穷成那样了,还拍什么电影?多写点电视剧赚钱补贴家里才是正事……”

  此时她豁然开朗:自己无法静下心来做事,是因为内心一直在纠结着这些矛盾,一方面希望能尽快拍部好电影;另一方面又因准备电影没时间像其他同学一样写剧本赚钱而愧对父母;还有就是自己马上要参加研究生考试。这些事在她心里来回穿梭,使她无法做到专心致志。当刘伽茵回头,看见父亲的身影在一棵树后一闪而过时,她会心地笑了。

  2004年3月,刘伽茵的电影《牛皮》正式开拍。这部片子没有投资商,没有大群的剧组人员,她身兼导演、制片、编剧、录音等数职,父母与她是片中的全部演员。

  第一段戏里,有个镜头是父亲扇自己的耳光,作为导演,刘伽茵应该在监视器前看画面,但是,她刚喊出“开始”就闪身躲进了另一间屋子,因为她实在不忍心看父亲为了这部电影,自己给自己一个耳光。当听到父亲响亮的耳光声时,她的心在颤抖。当天拍摄比较顺利,一直持续到清晨四点。收工时,父亲因为女儿离开监视器的事,严肃地批评了她,他鼓励女儿要勇敢面对,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

  而另一场戏中,父亲在怒火中砸烂了窗户的玻璃,看着父亲的手在流血,刘伽茵还是忍不住放声哭了起来。

  刘伽茵出镜的机会比较少,大多数时候她在看监视器、拿话筒、打板中来回奔跑。但有一段戏需要他们三人同时出场,而现场又找不到举话筒的人,这可把大家难住了。谁知没过多久,刘伽茵就想出采用杠杆原理把话筒挂在绳子上,再利用拉动绳子来调节话筒高低的办法。母亲在一边乐坏了,她笑着说:“伽茵,要再把你逼一逼,估计你能成发明家!”

  没有开机饭、关机饭与耀眼的明星,电影《牛皮》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刘伽茵在影片的最后写上:将此片献给自己的父母。

  2005年2月,刘伽茵集编剧、导演、演员、剪辑为一身,用21个长镜头拍摄完成第一部110分钟故事片《牛皮》横空出世了。这部几乎为零成本的电影震动了第55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们,她获得了第55届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的“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奖”和“卡里加里奖”。

  当刘伽茵走上领奖台,谁也不相信,这个只有23岁、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女孩就是获奖的导演。要知道从“青年论坛”走出来的导演都非等闲啊!昆汀·塔伦蒂诺、李安、侯孝贤、王家卫、陈果、杜琪峰、陈凯歌、贾樟柯等导演,都是从这里让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的。当她完整地念完感谢名单:白阿姨、爸爸,妈妈、曹保平等老师……”大家先是惊愕,接着是掌声与善意的微笑。

  获奖后刘伽茵第一时间给家里打去电话,电话是父亲接的,她说:“爸,你和妈把电影演砸了!”父亲愣了一下说:“哦,那是我和你妈最想干的事!”

  刘伽茵又说:“观众说你们演得太真实,根本不相信是业余演员!要不是你们演得不业余,我估计不会只拿两个奖的!”父亲说:“好,我和你妈再接再厉,希望下次演得更业余!”

  刘伽茵在父亲放下电话那一瞬间,“哈哈”大笑了起来,她相信电话那端的父亲也跟她一样。

  2005年刘伽茵奔走于各个电影节之间,2006年她面临研究生毕业,要完成论文答辩,2007年她留在电影学院任教。这三年,大事小事不断,刘伽茵始终无法静下心来安心创作。直到2008年,她才开始静心创作自己的第二部长篇《牛皮2》。

  2009年,已经成为电影学院老师的刘伽茵完成了她的第二部低成本电影《牛皮2》,成功入围了戛纳导演双周影展。

  影片的获奖为刘伽茵带来了别人梦寐以求的投资,也给她带来了很多机会,但刘伽茵却一一回绝了,她认为,她的影片花不了那么多钱,也并不是一定要花大价钱才能拍好电影。刘伽茵像父亲一样,坚持着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今,虽然偶尔也会听到别人会说:“获奖再多有何用?家里还不是穷。”但刘伽茵始终认为,金钱替代不了至真的理想和至纯的梦想,她和父母都很享受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