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喜欢追热点,只是有时候一边倒的现象或声音把我惹毛了,我才会发表一下意见,比如这一次,因为“流浪大师”沈魏。
短短几天时间,沈魏就引发了巨大的网络狂潮,目之所及之处无不被冠以“流浪大师”的名号。人们争先恐后、前呼后拥、推推搡搡地挤过去一睹为快、拍照合影,然后纷纷感叹:这个浮躁的社会像沈魏这样认真读书的人太少了,感叹只有这样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大师。
每次看到网上的这些言论,我都想笑。一群在手机上写文章指望流量吃饭的浮躁写手,写着一堆感叹世界太浮躁的文章,吸引着另一群浮躁得只愿意在手机上闲逛的网友,却如同知音偶遇般地扎堆在一起作着“世界太浮躁,讀书人太少”的感叹。
因为或有心或无意地看多了,我忍不住想,沈魏是大师吗?我们读书,真的需要像沈魏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
读书当然是好事,认真读书更是大好事。但是很多人可能忘记了读书的根本,读书是为生活而服务,不是生活为读书让路。我们读书其实是为了追求更好更有品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读书而抛下生活和责任。客观来说,沈魏的读书根本没有为他创造更好更有品质的生活,根本没有帮助他承担更多的责任,实现更多的价值。
有人可能会反对说:“你怎么知道捡垃圾的流浪生活不是沈魏眼中最好最有品质的生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说不定流浪捡垃圾就是他觉得最舒适最有品质的生活呢?”我承认,我们确实应该尊重每个人所选择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但尊重不代表吹捧。我尊重一个人选择过不务正业的生活,我不会去干涉他,不会去改变他,我甚至愿意和他交朋友,但我不会去吹捧他,把他的不务正业吹捧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树成大师或偶像。
沈魏上过大学,原本是公务员,最终沦为捡垃圾的流浪汉(或者我也可以改口说“最终如他所愿成为捡垃圾的流浪汉”)。这一切无非是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太差,说白一点就是做人处世的能力太差,所以在家里与家人关系不好、四面楚歌,在单位总是愤世嫉俗、与人为敌,导致他在自己的人生中节节败退。最终,他只能退到一个几乎不会被人留意到的、与垃圾为伍的孤单的角落里。孤单的角落,从来不是幸福的天堂。
说什么世人都是糟粕,说什么不愿意与世人为伍,那么垃圾也是糟粕的世人扔的,何必要捡?何必要吃?所谓的境界,无非是自欺欺人的欺骗。不仅骗过了别人,甚至骗过了自己,连自己都对自己所谓的捡垃圾的境界深信不疑。
读书,对沈魏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唯一能找到的无须讲究做人处世和无须担当责任的温床。我尊重沈魏所选择的生活,但相对于“大师”和“境界”,我觉得换两个词更合适,那就是懦弱和无能。
懦弱有时候会被吹捧成境界,悬崖有时候也会被理解成蓝天。一只小鸡站在悬崖顶上,以为跳下去就是翱翔,其实它只不过是在坠入深渊。这些前呼后拥赶去朝拜的网友,只是另一群知道自己不会飞但绝不会去跳崖的小鸡,他们冲过去围观、喝彩、鼓掌,只不过是以赞美的姿态看着别人的好戏,特别是一群无脑的大师追随者,他们又开始忙着大放厥词振臂高呼:“鸡,就要活出自己的境界;做鸡,就要做一只敢于跳崖的鸡。”奇怪的是,所有赞美“跳崖鸡”的鸡,都不会去跳崖;所有赞美“流浪大师”的作家,都不会去捡垃圾。
真正让沈魏红遍网络的,并不是他出口成章的才华或防不胜防的金句,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他是一个流浪汉,他身上有流浪和噱头。社会阶层和个人舞台越低,越容易引起别人带着异样的眼光去围观。因为沈魏坐在垃圾堆里,穿着破烂衣服,留着邋遢胡须,吃着垃圾堆里翻出来的食物,所以从他嘴里蹦出一些复述自他人的“金句”,人们就会显得特别惊讶。仅此而已。
像沈魏一样或比沈魏更有才华更加金句迭出的人,有没有?一定有很多。但因为他们都没有去做一只“跳崖的鸡”,所以人们都没有留意到他们,或者就算留意到了也不以为然,至少是不以为奇。
事实上,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沈魏和每个人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和承担责任,如果沈魏是你的同事或某个认识的人,当你们一起坐在包厢里吃饭的时候,当沈魏一边吃饭一边沫横飞地说着同样的话的时候,你们最大的可能是这样斜着眼睛嘀咕说:“哎呀,这个人太会吹牛了,和陈亦权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