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八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释:  (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九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三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七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注释:  (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五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注释:  (1)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释: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译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四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注释:  (1)《韶》:舜时古乐曲名。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注释: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圣人”之一。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评析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七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三

子之所慎:齐、战、疾。  (1)齐:同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四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注释:  (1)燕居:安居、家居、闲居。  (2)申申:衣冠整洁。  (3)夭夭:行动迟缓、斯文和舒和的样子。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评析:  春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五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评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四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三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二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一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十九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注释:  (1)罔:诬罔不直的人。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十七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

详情 »

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七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缊袍:敝,坏。缊,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十九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十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译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四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详情 »

论语英译学而篇

ConfucianAnalects Chapter1TheMastersaid,"Isitnotpleasanttolearnwithaconstantperseveranceandapplication?""Isitnotdeli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十六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译文  

详情 »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八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十五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三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十四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注释: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

详情 »

论语·雍也篇第十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六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

详情 »


cache:cache_articlelist_69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