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二十五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注释:  (1)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九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注释:  (1)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2)人也:即此人也。  (3)伯氏:齐国的大夫。  (4)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十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注释:  (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三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评析:  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可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八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  (2)裨谌:音bì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3)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4)行人:官名,掌管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十五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注释:  (1)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 ̄前628年在位。  (2)谲:音jué,欺诈,玩弄手段。  (3)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二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七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评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注释:  (1)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六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十三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注释: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注释:  (1)怍:音zuò,惭愧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五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注释:  (1)南宫适:适,音ku︸,同“括”,即南容。  (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十二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三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注释:  (1)危:直,正直。  (2)孙:同“逊”。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十一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注释:  (1)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2)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3)优:有余。  (4)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译文:  孔子说:“孟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二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注释:  (1)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十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详情 »

论语·宪问篇第一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自夸。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三十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教练百姓作战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完全反对军事手段解决某些问题。他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九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八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注释:  (1)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2)怡怡:音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七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六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十七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释:  (1)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五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注释:  (1)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2)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3)器之:量才使用他。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十六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四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十五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十四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译文: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二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注释:  (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3)占:占卜。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评析: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一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十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评析:  上一章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七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评析: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十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评析: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

详情 »

论语·子路篇第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详情 »


cache:cache_articlelist_69_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