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十九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焕乎其有文章!”注释: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十一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译文: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详情 »

论语·子罕篇第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十八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注释: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十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十七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九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评析: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十六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注释:  (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八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释:  (1)兴:开始。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六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五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三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注释:  (1)莫:约摸、大概、差不多。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四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二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三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一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注释:  (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注释: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

详情 »

论语·泰伯篇第一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九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注释:  (1)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2)与:赞许。  (3)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  (4)洁己:洁身自好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八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八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评析:  本章里,孔子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七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七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注释:  (1):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2)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3)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六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注释:  (1)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2)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三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六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注释:  (1)斯:就。  (2)恒:指恒心。  (3)约:穷困。  (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五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注释: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2)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3)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五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评析:  本章主要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四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  (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2)为之:指圣与仁。  (3)云尔:这样说。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一

子不语怪、力、乱、神。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四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一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详情 »

论语·述而篇第十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详情 »


cache:cache_articlelist_69_9